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抗战文物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宁波,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如同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青少年们的心灵。由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宁波北仑区教育局合作的“四明烽火——宁波抗战记忆”主题的“行走的大思政课”,于2025年9月18日至20日,在宁波六处承载着厚重抗战记忆的场馆相继火热开展。
这堂思政课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与北仑中学、泰河中学、顾国和学校、宁波东海实验学校、高塘学校、小浃江中学和长江中学七所中小学的莘莘学子。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实地参观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学生们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现场教学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抗战故事;互动研讨则像一把火,点燃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通过这些形式,打造出了一堂跨越时空、贯通各学段的沉浸式思政金课,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精选场馆:抗战记忆的生动课堂
宁波,这座英雄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资源。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精心挑选了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宁波开明街鼠疫灾难陈列馆、宁波市北仑区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六个教学点。每一个场馆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承载着独特的抗战记忆和教育价值,等待着学生们去翻阅、去感悟。
活动采用了“一馆一师、多学段联动、一主题深化”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结对学习,教师现场讲解引导,形成了大中小学师生共学、共研、共悟的良好氛围。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体现了思政教育的一体化设计,更实现了各学段学生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让思政教育如同一棵大树,在不同的学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六地同步:历史场景再现,抗战精神永传承
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感受空军英雄的壮志豪情
9月18日上午,抗战主题思政课在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拉开了帷幕。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潘雪博士带着宁职大学生沈佳成和长江中学侯晨熙同学,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他们通过中国空军英雄周训典的感人故事,开展了沉浸式教学。在“飞行体验”环节,学生们仿佛化身为当年的空军将士,驾驶着战机在蓝天中翱翔,感受着浴血蓝天的英勇壮举,体会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大学生与中学生互动交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共同探讨着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重温镇海保卫战的壮烈史诗
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章甜甜老师引导着宁职大学生苏昱祯和顾国和中学张启澍、辛紫垚两位同学重温了1940年镇海保卫战的壮烈历程。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和场景复原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师生们眼前徐徐展开。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守军以弱胜强、粉碎日军进攻的英勇事迹,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在研讨环节,大学生带领中学生分析镇海保卫战的历史意义,探讨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
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追溯浙东抗日武装的奋斗足迹
9月19日下午,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迎来了师生们的身影。王凯博士带领宁职大学生沈佳成和小浃江中学姚锦欣同学追溯浙东抗日武装的奋斗历程。历史照片、文物实物和多媒体展示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将师生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深入了解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坚定信念和智慧勇气。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人民前行的道路。
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体验全民抗战的爱国热情
在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鞠澈老师与宁职大学生王琦和高塘学校张流云同学共同观摩抗日捐收据、抗战传单等珍贵文物。一张张泛黄的收据、一份份珍贵的文献,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奉化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热情。在情景再现环节,大学生带领中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当年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那一刻,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深刻体会到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意义,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宁波开明街鼠疫灾难陈列馆及开明纪念碑:揭露日军细菌战的残酷罪行
在宁波开明街鼠疫灾难陈列馆及开明纪念碑教学点,金慧湘老师带领宁职大学生刘叶涵、北仑中学刘雅雯及高塘学校唐慕溢两位同学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现场教学。师生们通过观看陈列馆中珍贵的实物证据、历史照片和受害者证言,深入了解了1940年日军开展细菌战的残酷历史。在金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在庄严肃穆的开明纪念碑前,全体师生庄严宣誓“勿忘国耻,励志图强”,用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了捍卫和平、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聆听“一门双烈士”的悲壮故事
9月20日下午,北仑区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迎来了最后一站的学习。张珍珍老师带领宁职大学生宋晓辉与泰河中学张严琦、宁波东海实验学校顾博喆两位同学一起聆听了“一门双烈士”徐建农、徐长海的悲壮事迹。一把锈迹斑斑的佩刀,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兄弟二人的热血。师生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兄弟二人为抗日救国献出生命的英勇画面,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在座谈交流中,大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中学生畅谈感悟,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成效显著:跨越时空对话,思政育人润无声
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各教学点,文物成为了“无声的讲师”,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场馆变成了“流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历史事件化为“生动的教材”,激发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体验互动,如同种子在心中萌发了爱国情感;中学生通过历史探究和理性思考,深化了国家认同,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大学生通过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坚定了理想信念,成为了传播正能量的使者。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相互启发,在交流研讨中共同成长,思政教育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收获。长江中学的侯晨熙同学激动地说:“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周训典英雄驾驶战机与日寇搏斗的场景。我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勇敢品质,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沈佳程同学也表示:“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自己学好抗战历史,还要当好传播者,帮助中小学生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北仑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通过校馆合作、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未来将继续深化这种教育模式,开发更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入脑入心,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吕途表示,学院将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依托宁波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系列特色思政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这次跨越六地、贯通各学段的大思政课,不仅是一堂历史教育课,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一堂理想信念教育课。它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励着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撰稿人: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