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宁波北仑区教育局合作的“四明烽火——宁波抗战记忆”主题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宁波六处承载着厚重抗战记忆的场馆相继开展。学校师生们与北仑中学、顾国和学校、东海实验学校等七所中小学的莘莘学子,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等形式,“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使得大家纷纷表示,思政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有知有味”。
宁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抗战历史资源。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精心挑选了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北仑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等六个承载着独特抗战记忆和教育价值的教学点,等待着师生们亲自去感受、去体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活动采用“一馆一师、多学段联动、一主题深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大中小学师生共学、共研、共悟的良好氛围。
在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师生们共同感受了空军英雄的壮志豪情。在“飞行体验”环节,他们仿若“化身”为当年的空军将士,驾驶着战机在蓝天中翱翔,感受着浴血蓝天的英勇壮举,也体会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通过互动交流,大家们共同探讨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传承抗战精神,让这份精神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师生们重温了镇海保卫战的壮烈史诗。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和场景复原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大家眼前徐徐展开。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守军以弱胜强、粉碎日军进攻的英勇事迹,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在研讨环节,大学生带领中学生分析镇海保卫战的历史意义,探讨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深深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在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师生们共同追溯浙东抗日武装的奋斗足迹。历史照片、文物实物和多媒体展示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深入了解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坚定信念和智慧勇气。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人民前行的道路。
在宁波市奉化区博物馆,师生们体验了全民抗战的爱国热情。一张张泛黄的收据、一份份珍贵的文献,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奉化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热情。在情景再现环节,大学生带领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体验当年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那一刻,大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深刻体会到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意义,更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开明街鼠疫灾难陈列馆及开明纪念碑充分揭露了日军细菌战的残酷罪行。在这里,师生们通过观看陈列馆中珍贵的实物证据、历史照片和受害者证言,了解了1940年日军开展细菌战的残酷历史。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在庄严肃穆的开明纪念碑前,大家庄严宣誓“勿忘国耻,励志图强”,并用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了捍卫和平、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在白峰街道小门村红色记忆馆,师生们聆听“一门双烈士”徐建农、徐长海的悲壮故事。一把锈迹斑斑的佩刀,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兄弟二人的热血,让他们看到了当年兄弟二人为抗日救国献出生命的英勇画面,心中顿时涌现满满的敬佩之情。在座谈交流中,大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中学生畅谈感悟,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家的心灵。
“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周训典英雄驾驶战机与日寇搏斗的场景。我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勇敢品质,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自己学好抗战历史,还要当好传播者,帮助中小学生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这次活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北仑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校馆合作、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种教育模式,开发更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入脑入心,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学院院长吕途表示:“学院将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依托宁波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系列特色思政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跨越六地、贯通各学段,场馆变成了“流动的课堂”,史事件化为“生动的教材”,文物成为了“无声的讲师”。这不仅是一堂堂历史教育课,更是一堂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一堂堂理想信念教育课。它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励着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金慧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