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提质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听课和评课活动

发布者:林瑾瑾发布时间:2025-04-04动态浏览次数:10

   为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切实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3日举行了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创新教研活动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

现场观摩:课堂创新与学生互动并重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举行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中,青年教师潘雪以《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为题,深入剖析中国精神的内涵,结合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潘雪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结合大量鲜活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举行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中,石锦锦老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题,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生动讲述了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的时代特征,课堂氛围热烈而活跃。

课后研讨:聚焦教学难点与改进策略

课后,两场活动均组织了深入的教学研讨环节。《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教师围绕“教学案例的时代性转化”“重难点突破策略”“新媒体技术在理论讲授中的合理运用”等议题展开评课讨论。杨静老师评价潘雪老师的课程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精神内核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统一、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青年教师吕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青年教师金慧湘表示:“这种‘真听课、真研讨、真改进’的教研模式,既让我们在对比中找准提升方向,更形成了教研共同体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此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付豪老师表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时走进学生中间,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还能通过互动捕捉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的评课环节,郭兰师认为,石锦锦老师的教学语言流畅,教态沉稳自然,教学设计合理,达到了较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针对思政课堂“抬头率”问题,与会教师就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管理、师生互动和授课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朱娟老师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结合所教学生专业,以学生为本,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思政课上得到一展所长的舞台,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学得更深入扎实。朱雷老师认为,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借助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使课堂从“静态传授”转向“动态共创”,让学生在混合式课堂中不断增强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创新机制:构建教研共同体长效发展生态

作为学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建设的重要举措,两场活动彰显“真听课、真研讨、真改进”的教研特色。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教研活动进课堂”机制,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磨课”“跨学科联合备课”等多元化形式,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平台。以常态化公开课为抓手,促进教师间经验共享、取长补短,形成跨教研室协同创新的良性生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途强调,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教育部思政课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通过持续创新教研活动模式,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教研科研能力。

撰稿人:刘念 王云艳 郭兰师